俗话说:东有东野圭吾,西有史蒂芬金(好啦,是我说的),要计算被翻拍成电影的着作数量,这两名小说家肯定榜上有名。而史蒂芬金作为西方电影的题材宝库,影集暂且不算的话,自2019年《它:第二章》以及传奇电影《鬼店》的续集《安眠医生》之后,睽违多年,金式恐惧再度来袭!
《鬼出柜》(The Boogeyman) 改编收录在 1978 年《有时候,他们会回来》里的〈柜魔〉,一段男子找上心理师抒发心情的故事竟让读者不寒而栗……把不用几分钟就能读完的短篇小说翻拍为 98 分钟的电影,是会加倍尖叫?还是画蛇添足呢?
高中生莎蒂与妹妹沙耶尔对母亲的意外逝去难以释怀,却无法从身为心理师的父亲威尔身上得到安慰,莎蒂与威尔的亲情因此出现裂缝。这天,一脸绝望不安的男子闯入家中,神经质地要求威尔听他述说一段骇人的经历。威尔没有想到,男子口中的Boogeyman已缠上两名女儿,垂涎地躲在黑暗中,伺机而动……
和《祸日光景》在头尾之间塞入新剧情的方式不同(电影改编自短片《Cargo》),《鬼出柜》以哈柏一家为舞台,连着〈柜魔〉的结局延伸出后续,男子莱斯特毕林斯也从原作的小说男主角,转职为电影中逼迫剧情展开的关键人物。
《鬼出柜》有不负众望,成为称职的恐怖片吗?
Boogeyman可怕吗?这位照理来说不能是也许,而是必然该成为全片最吓人的BOSS,揭开庐山真面目后,在恐怖片的大千世界里只能算是有着大众脸的普通职员,但是在这之前的氛围营造,确实让我一度把背包抱到胸前,表情淡定实则大气都不敢喘一下……这点与《微笑》倒是能结成拜把兄弟。
黑暗可以说是我们对未知感到不安的起点,再叠加带给许多人童年阴影的衣柜、床底、墙角,《鬼出柜》光是用基本的 jump scare 就足以唤醒内心最纯粹的恐惧。无论几次,每当镜头停在衣柜门或是漆黑的空间,什么都还没出现就先自己吓自己,接着才是被音效或是窜出来的东西吓到,等于玩我两次啊喂!
黑暗vs光明、脆弱vs勇气的亲情套路
莱斯特毕林斯毕竟是原作主角,不仅对威尔痛诉 Boogeyman 带来的残忍结果,也讲述他与妻子和孩子之间因为此事受到的改变。那是一段更贴近人性本质,有自私也有爱的故事。《鬼出柜》舍弃这些值得省思,但可能让片长加到 120 分钟的要素,选择更常见的亲子矛盾:母亲身亡,女儿对父亲的态度不谅解,然后父女渐行渐远……巴啦巴啦那种你懂的模式。
电影里的 Boogeyman 也不像潘尼怀斯或是《微笑》里是擅长精神攻击、耍弄人心的智慧型妖怪,冲来冲去怕光又怕火……对,就是大众脸普通职员。然而 Boogeyman 毕竟是王牌,为了让只能存于黑暗中的 Boogeyman 有出场机会,多个场景不合理到会让我想吐槽而出戏,《鬼出柜》最终表现不出原作的深度,更适合当一部爆米花电影。
没有比较没有伤害。看完电影,反而更佩服原作
同样是大改,史蒂芬金对 IMDb 6.2分的《鬼出柜》赞誉有佳,对 8.4 分的《鬼店》厌恶至极(对 7.3 分的续集《安眠医生》又赞不绝口),显然改动人设或剧情不是他的雷点,史丹利库伯力克惹毛他的鬼才态度才是主因……这是比较之后有感而发的题外话,要做到既能尊重作者又能拍出跨世代的伟大钜作,还真是艰难的课题。所以,结果我最欣赏的段落还是《鬼出柜》重现〈柜魔〉场景,莱斯特毕林斯找上威尔的那场戏,简短却后劲十足,对比全片 98 分钟的片长……你懂我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