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 Ian McEwan 作品改编成电影的辉煌年,宛如接力赛般,从 《时间中的孩子 The Child in Time》到《在切瑟尔海滩上 On Chesil Beach》再到《儿童法案》(The Children Act),娓娓道来人生的喜乐、困顿与无奈,观赏后令人沉吟良久。
与 2007 年《赎罪Atonement 》的论点相仿,这三部影片主轴亦植基于亲情、爱情上,探讨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对立与并存,直捣原始人性并撕裂伪装面具。观赏时心境随着主角际遇起伏,忧伤氛围也慢慢凝聚,宛若乌云浓得化不开时,云后却微微透出光线带来希望。作者在揭露残酷真相之后,不忘温柔的抚慰心灵受伤之人,给予他们走在人生道路的能量。
《儿童法案》(The Children Act)以女法官触礁的婚姻和血癌青少年输血法案相互呼应,探讨的议题涉及法律、道德、医疗、宗教与生存的自由意志。其中有许多信仰上道德两难情境的论辩,但主轴还是关乎复杂的人性及价值观。
本片由作者 Ian McEwan 亲自编剧,改编后和原著相似度极高,删去某些法案外,仅在几条支线做了些微调整与编修,但对于女法官菲欧娜 Fiona 和先生杰克 Jack 各自感情出轨的动机有较完整铺陈及合理描述。
个人觉得电影较有暖度的部分是:末段增加Fiona 奔跑至医院探望濒死Adam 与遥望Adam 葬礼,暨符合她良善本性也让故事更圆融。
导演理查德·艾尔 Richard Eyre 于 2006 年曾执导《丑闻笔记》,颇擅于表现女性角色感情迷航时的冲突美感。Ian McEwan小说里 Fiona意识流的内心小剧场,在电影里以梦境、回忆、眼神交会、手忙脚乱打翻咖啡等情节具象化;小说中女法官 Fiona和青少年 Adam间隐微的情感流动,电影里也赋予了真实的情意交流。
此外,大量法律用语和医疗细节都能由律师、法官、医师在法庭上条理分明的述说,让观者能快速理解这些法案内容与判案的症结与关键。
这是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 一枝独秀的剧情片,虽然其他演员也都很出色,但 Emma Thompson 气场太强大,演技已达神级,几场法官判案的口若悬河让人肃然起敬外,面对外遇丈夫的愤怒羞耻与佯装镇定、和 Adam 互动时的理性感性与冷酷,将一个女人的专业魅力、坚强和脆弱诠释得极有层次,令人震撼与动容。
史丹利·图奇 Stanley Tucci 表演虽恰如其分但少了点神采,倒是《敦刻尔克行动》的新生代演员菲昂·怀海德 Fionn Whitehead 让人刮目相看,不但洗去之前的生涩感,与 Emma Thompson 对戏毫不扭捏外,血癌青少年的热情彷徨煎熬,每一面向都表现得可圈可点。
以下论述则揉合小说所知与影片所感 :
【人的内心都是盲从的羊——走火入魔的教义?】
小说里高等法院家事法庭法官 Fiona 审理的法案,追本溯源下多与「宗教」有关。
电影法案主线虽在 Adam 的输血案上,但前段仍以不小篇幅叙述「双胞胎连体婴案」,因为这两则案件皆牵涉宗教的信仰,以「若遵从教义不接受医疗则性命将终结的事实」来让世人思考:过于激进偏执的宗教信仰是否适宜?圣经或教义无法与时俱进是否合乎人道?
连体婴麦可 Michael 与路克 Luke 若不施行分割医疗手术两兄弟就会一起死亡,进行手术则 Luke 死 Michael 存活。信奉天主教的父母认为手术是侵犯上帝的神权,宁可让上帝作主,就算两个孩子一起死也不得违抗教义来让另一名活下来,医院则主张做动手术。女法官菲欧娜·梅伊 Fiona Maye (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以一名婴儿能够生存为考量,判决医院得以进行分割手术。
17 岁青少年亚当 Adam (菲昂·怀海德 Fionn Whitehead )得了血癌,他的器官无法造血亟需输血来维持生命机能。但 Adam 家庭信奉「耶和华见证人教」,教义阐明血液是人的灵魂、是上帝赋予的,不可以与其他人的血液混合,那会失去为人的本质,也违背了神的旨意。
所以教会长老与 Adam 的父母皆主张 Adam 不要输血,以祈祷帮他祈福,他须顺其自然去接受失明、肾衰竭等可怕的并发症,或者死亡;医院则坚持应予以输血维系性命。
Fiona 听了两造的论述也亲临医院见了 Adam ,她认为「人的内心都是盲从的羊」,致使虔诚信徒无视僵化教义不知弹性调整。法庭是讲究法律不是讲求道德的地方,故 Fiona 以《The Children Act 儿童法案》中「孩童福祉」为依归,判决医院可立即为未成年 Adam 输血。
教会宣导上帝与神「爱」他的子民,但是遇到信徒与家人生存下去的方式和教义相牴触时,却能明白指使教友「听天由命」不得挑战教义、「信神得永生」不可接受治疗。这种相互矛盾的作为令人不解之外,教会更刻意圣洁化信徒的殉道,走火入魔的教义也让教友集体掩饰个人意志。很明显,作者以这些法案的判决对某些僵固教义提出质疑甚至是指控。
【熟龄婚姻哲学——老夫老妻就像兄妹?】
「双胞胎连体婴案」法案被大主教高度关注,吸引世人注意此案的后续发展,这个大案件除了让 Fiona 压力倍增也心力交瘁,判决后还被连体婴父母指责为谋杀凶手。此时,杰克 Jack (史丹利·图奇 Stanley Tucci )无预警的提出外遇需求,自己丈夫竟拿她的压抑忧愁当成纵情的理由,叫 Fiona 情何以堪?
事出必有因,两人没有生育子女,生活重心除了工作就是彼此。然而 Fiona 忙于审理法案,疏忽与冷淡了 Jack 很长一段时间, Jack 无法与她有亲密关系,他可不想和 Fiona 成为兄妹,于是以外遇方式来表示抗议,来敲醒在婚姻中沉睡的太太。
Fiona 总是高高在上宣读判案的结果,下方的当事人只能聆听并遵从,长期下来助长她在婚姻中不沟通、不聆听、只能我说了算的强势作为。遇到 Jack 这么大阵仗的琵琶别抱预谋, Fiona 悲愤羞辱,但骄傲如她,选择逃避此难堪局面,仅以换门锁宣告 Jack 的「刑罚」。门锁换了仍可以打开,但心锁呢?
Jack 威风八面的离家出走,外遇两天却又默默返家,他对 Fiona 口口声声说爱想要挽回太太的心。Fiona 心中五味杂陈,她虽不齿 Jack 的出轨又无法洒脱放弃婚姻,毕竟两人交集处太多太广,在某些层面已是生命共同体。
法官审理人世间数不尽的案件,面对自己的婚姻出了问题能用法庭上的那套规准来处理吗?Fiona 得跳脱法官框架观照自己的内心。经历对 Adam 的情感迷失, Fiona 能体会 Jack 的感受, Adam 之死更让 Fiona 省思与珍惜夫妻情,两人终于走过情感风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心灵的谋杀——这是我的选择!】
Adam 是故事里最让人心酸的悲剧人物,他的死不仅是身体的疾病所致,更是心灵的谋杀所促成。
Adam 发病后说了两次「这是我的选择」。
确诊血癌不输血就会产生并发症甚至走入死亡时,他拒绝输血,并说「这是我的选择」。Adam 认为这是与真理同在,也能成为教友中的榜样。
经过 Fiona 判决让医院输血后, Adam 看到父母在哭泣,原本以为他们是因为自己没有遵守教义悲痛而哭,后来竟发现他们是喜极而泣。
Adam 心中震慑,父母明明爱他不想他这么死去,却违背内心意愿与教会沆瀣一气鼓动他不要输血;教会的「神爱世人」却是要他殉道以表彰教义的可贵!他已分不清楚要如何看待原本最敬爱的上帝最亲爱的父母,他决定让心出走,不再上教会,不再与父母亲近。
Adam 视法官 Fiona 为人生导师,也在内心将她当成知性感性的女性典范,他传语音讯息、写诗、写信给 Fiona ,最后甚至跟踪 Fiona 。在失去父母与宗教的精神依归时, Fiona 的接纳与倾听无疑是他的救命索, Fiona 后来的保持距离刻意疏离则成了致命剑。
Adam 一定感受到 Fiona 那稍稍延长的吻所透出的眷恋,但他再也无法接近 Fiona ,失去了指引生命方向的舵, Adam 也失去了与疾病对抗的力量。至此,他终究看清大人世界的伪善与卑劣。血癌复发时,已满十八岁的他拒绝输血治疗、拒绝见父母,意识不清弥留之际见到 Fiona ,他虚弱的吐出「这是我的选择」。
Adam 受够虚伪的教会长老、爱他却选择放弃他的父母、启发他体悟生命却又推开他的 Fiona。爱虽美好,但由爱生出的残酷已使他难以承受。
【法庭外的判决—— 如何审判自己的内心】
Fiona 到 Adam 的病房探视,看他仍在学吉他,生存的想望已不言而喻。Adam 弹着一首曲子, Fiona 竟然跟着哼唱起来,歌词是 192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诗人叶慈的诗《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柳园里》。
吟唱这首诗虽发生于两人初见面之时,但两人默契十足心灵相通,预知了 Fiona 和 Adam 的情感不仅是忘年之交,并掺合着男女情愫;也预卜了 Adam 对 Fiona 的〝追求〞不会有结果,最终以忧伤作结。我年少痴愚,如今泪湿衣襟。
Adam 输了血后恢复健康离开医院,但他心心念念 Fiona 的温柔与鼓励,传语音讯息给她、跟随着她去法院。当同事说「他改信你了」时, Fiona 眉头深锁「我很害怕自己」。Fiona 害怕内心对 Adam 情感的渴望。
在生活被职场工作绑架、被 Jack 的情感背叛后,年轻岁月早已远离的 Fiona ,遇到半熟男人 Adam 直白热烈的崇仰爱慕,见过大风大浪的 Fiona 竟晕船了,她既慌乱也惊喜,在 Adam 的亲吻中泄漏了自己的情思。除了天生的母爱情怀,Fiona 感受到自己对 Adam 动了心,她害怕无法控制那样不像 Fiona 的自己。
身为法官, Fiona 的确有她职业上不得逾矩的规范,但是做为一个长辈,她却可以有其他协助 Adam 的方法。而立于崇高社会地位的 Fiona 先以自己的未来为考量,这也是 Fiona 隐性的阶级意识,明知 Adam 惶惶之心已接近地狱,她仍理智却冷血的推开了他。
Adam 的心已死,选择不再输血等同选择自杀。握有判决众人权力的大法官 Fiona ,在犯了有违品格的疏忽后,要如何审判自己的内心?
Fiona 、 Adam 的父母、教会长老、教友、律师、媒体甚至是一般民众,在某个层面而言都是使 Adam 走向死亡的推手,他们不会进入法庭内聆听判决,他们需面对的是法庭外内心的道德审判。
Fiona 站在 Adam 即将长眠的墓地附近,陪着他走向另一个无形的国度。一念之错的她已无挽回的机会,在自己生命终结的审判日之前, Fiona 必将 Adam 分分秒秒放于心中,用心审理法案造福每个家庭,作为灵魂的自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