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本作沉稳内敛的叙事步调主要因叙述黑暗与僵化的社会病征及心境刻意的压抑伪装而将节奏压的很缓,导致整体看起来略显平静与烦闷,但大体上仍不可否认《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确实还是一部好作品,李安导演的作品风格,乱中有序,乱中取静,是基本雕刻的大方向,乱是人生中的凌乱与纷扰, 序与静成了人生自我诉求的平凡及磨难.
李安善于规划,主题下的心路历程漂亮移植到了《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以战争的压迫与强迫,带出社会家庭的残酷与道德争执,细心歌颂着战争英雄的原罪悲歌,他人难以体会,因此一笑置之,却使用「获得」这样如此难堪又令人反感的词汇来突显置身事外者的无知与丑陋爱国的假象包装
《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其主旨,一部分就在于这里的精心隐射,许多战事的阴霾皆以幻象式的影像化为真来做切换,手法纯熟体会寓意也能够真诚而深入,在此背后的推演则是大方向的行遍美国,浏览一遭美国是如何物化战事,身处在电影当中的角色,无疑不就是因为他们的身分而打转,而妥协,而伪装住自己根本不屑一顾的情绪来强化爱国忠贞的民心.
一丝丝的眼神与口吻都将战争精心包装成既丑陋,恶心又亵渎的爱国情操,甚至「中场秀」的夸张行场与宣传表扬本质上就是一桩将苦痛建立在他人身上而过度膨胀的消费娱乐性产物,从中剥削进而贩售这一切表面功绩实则不堪的恶行,球团老板如此慎重的款待他们,脑中打的算盘实则服膺他自己的英雄主义价值.
官方与民间的嘴脸才是最使人感到做作与不满的披露,最终只剩下同生共死的弟兄是个依靠,李安是也反战却也不抗战,将一幕幕闪回的恐惧与战事抽出回溯至当下的平凡社会,真正的残酷与形象包装,对比着战场上迷彩军奋勇躲藏为国杀敌,一切只为活命,相较之下战场似乎更为简洁单纯还不必见着人性口头的恶毒与挖苦.
「沙场上的敌人可能还比你们要尊重我们」,比利对于恶意烘托战绩,幻化国军真义为廉价产物的投资人如此说道,一语道破全片宗旨与心境,徘徊于英雄非也,凡人非也的命运之间毫无定位,人性即是人性,贱的没道理,也因此这些战事人物在面对一群「根本不了解」他们痛苦与忧郁,对他们被称为英雄感到不屑甚至只想羞辱他们的那些无知之人,他们最终宁愿回到的归属,是战场。
李安的处理一向合乎人性,最后回归的依旧是平凡,比利除了得拒绝外在的巴结与狗腿让自己成为其中士可杀不可辱的廉价产品,同时也抛出了原罪问题,面对军人本份上的抉择难题,同袍和亲人,战场和家园,哪个才是真正的归属,《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在李安的作品当中,算是偏向单一概念且略为简单的纯粹「军旅生涯」,但电影带出来的浓烈人格与物质化人与沙场的生死与共,批判着,挣扎着,只为了存活后望向难得的简单生活。
看似简单却又远在天边的美好如同导演李安的《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一切尽在不言中,复杂与繁琐的创伤旅途,蕴含着实质抨击人心的情绪与影响,是真实而为触动人心的,《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更是不容易,观赏的当下不免俗感到烦闷沉重,但当结束之时,回头思索着电影,情感连贯,竟然才得到极大的共鸣与后座力,感受到角色间的挤压与难为与真实,你会找到自己的投射进而看见整个世界的好与坏,这种感觉是很棒的,代表着我能够真心的喜欢一部作品,《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反而比外表看起来的单纯还要更加的不简单与深层。
李安过去的作品总是包含大量的凝重与映照,角色充满挣扎和内在冲突,而这些冲突又和外在环境及社会体制相互挤压,这些挤压体现在人际上,成了各种碰撞,悔恨与忍让,进而使得我们跟着比利感受言语,感受表情,感受那被环境囚禁和压迫的无力,在这样的「沉浸」中试着跳脱,思考着比利,甚至于我们的中场战事。
《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环绕着比利一群国家战士在回国后被当玩物操纵的过程,这一路上是一种中途的休憩站,使得比利的身心灵与体魄都格外能有这难得的机会放松与沉淀,可是不管何时,他从军的记忆与枷锁始终难以置身事外的让其淡忘,纠缠着他一刻也不得闲,比利的思绪一直萦绕在战场上,而透过这些当下和特定回忆的触发,连结,对比,李安完成了一趟情绪流转的脉络,让他的心念转向,碰壁最后总算的遇见真实而回归自我。
《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当中的结尾高潮,便是那段流连而漫长的中场行军,高潮底下的格局,心境,结合着配乐与世俗不怀好意的眼光,场景打转,深深的透露着有口难言的悲哀,随后烟火在四周炸得眼花撩乱,震耳欲聋又炫目,而比利却只能在行军致敬的同时跟着指令当个呆滞的木头人。
这一切彻底的让人喘不过气,这乱局又跟战场的失控交叠,用意早已不明,是抛售他们的战绩,生命与付出,还是假借着赞扬,嘲讽,瞧不起,凭什么来取悦无情的观众?不舍,彷徨与愤怒在心底百感交集,世界的残酷,彻彻底底的掏空了比利那双疲倦的泪眼,是痛心,是无语问苍天,则也是对世界满满的心寒。
电影很棒,情绪饱满引人省思,只是相较可惜的部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李安顾及了大局的情势和议题的诠释与细心,从大方向带来了情绪的脉络,却在小部分拥有了些许明显缺失,角色的刻划并无如此完善与俱全,尽管整体流畅度以及叙述手法相互穿插的方式呈现当下回想的阴影心境,展现的很是精彩准确。
但除了比利林恩,大卫军士和施洛姆班长带给比利的偌大后续影响力与启示有较深刻漂亮的内里刻划,其他大多的配角则是比较少的,可以说部分问题与雕塑是蜻蜓点水,就连我们以为的主要角色克莉丝汀史都华和冯迪索,没想到戏份也都不多,却更有着穿针引线的主体作用,因为这两个角色,直接影响并大幅动摇比利林恩的处事态度,这样一看来,李安对《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编排的恰到好处,利用很简单却细微的人物互动,完整的呈现当下的情势与言不由衷的痛楚,才得到了如此动人的连带后续效应。
另一点则是比利林恩的感情线,先前用了与姐姐的对谈来示意对「爱情」的渴望却始终被「军队」给限制,来达到了那种「憧憬」的向往,这也让他在遇到军中美梦的啦啦队女角后仿佛获得了升华,开始动摇的决心,开始更为希望的平凡与纯粹都在比利林恩身上游走,但是名叫斐森的这个女孩与比利林恩在简短谈话后就主动攀上,没太多的描绘或许会让部分观众觉得没有说服力,但是看着他们之间映演,到了最后我总算明白了这样于最深层心底徘徊的道理,更可以真确的表示两人确实都因为各自的「憧憬」来看待这场一夕之恋,但是在我看起来,比利对于斐森的感情可谓相当真诚与撼人,到最后反而替比利觉得不舍。
李安的笔触一向细腻不说,对于人生百态的看透与对社会世界病态的感叹与失望,也全权灌输在作品当中,总是由不同体系,不同角色来探索人之「平凡」的枷锁与繁文缛节。
《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则以士兵的视角来批判国家,人民不尊敬誓死捍卫国土的军官就算了,还大言不惭的恶意羞辱,包装故事,廉价出售,甚至同时也诉说了人生命是自己选择的大义与骄傲,就算《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不是李安最好的作品,却也不失做为一部军旅生命的社会教育佳作。
演员方面,李安看人的水平与精准再度投射到角色撼动观众的情绪反应上,乔艾文这位新人的演出让人笃定他的星途未来必将大红大紫,乔艾文的演出,精细而果决的诠释出比利林恩的抉择,压抑,渴望,快乐以至于悲伤,失望到绝望的每一个情绪,也都左右着观众的心境与思绪,尤其是落泪戏,表现出大兵撼而不动的坚毅却也在其中带有脆弱的心情瓦解。
《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很好看,看的当下中途有点沉闷在所难免,但在议题与概念的驱使下,观影过后的后劲与情绪流动非常强烈够味,这种感觉就代表了电影确实是我的心头好,铺陈与斥责煽动英雄主义合理化出兵,强化民族主义气氛大美帝的世界丑态,表面上《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看起来很像美式英雄主义宣示的作品,实际上却是借用着这种自以为伟大的自我,排斥,利用,物化包装与美国强权的态度来突显美国的丑恶理想,虚荣和伪造的虚幻美国梦,这点从角色群后来对美国政府与社会的失望就得以窥探一切。
李安的精心,我们都看得见,《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格局对李安来说可能偏小许多,但就议题上的格局,可是大至国家,小至平凡人这般具备多元与延展性的架构看待家庭问题,爱情抉择到国家与社会的腐败心态作祟,人生是自己的选择,但要在这个人格晦暗,社会环境都令人绝望的世界找到自己的归属与立足点,对李安,对比利林恩,甚至对我们,都是遥不可及的无限回圈与残酷命题。